英美对德战略轰炸,二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进攻作战

[时尚] 时间:2023-09-29 01:48:41 来源:七色猫传媒-搜狐百科 作者:探索 点击:155次

原标题 :英美对德战略轰炸,英美二战中规模最大、对德的空时间最长的战略战中最大最长中进战空中进攻作战

二战进行到1942年,英国的轰炸皇家空军凭借着雷达和新型战机的投入使用,在空战领域已经对德军占领了上风 ,规模攻作局面也由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轰炸德国。时间

英美对德战略轰炸,二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进攻作战

1942年的英美3月至4月间,英军发动了2次大规模的对德的空轰炸行动 ,分别出动了190架轰炸机和468架轰炸机对德国的战略战中最大最长中进战两个城市进行轰炸,结果轰炸不仅造成大量的轰炸建筑物被毁,更重要的规模攻作在德国民众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后者才是时间英军希望看到的 。

时任皇家空军轰炸司令部司令的英美哈里斯,计划来一次千机大轰炸,对德的空即一次出动1000架飞机,战略战中最大最长中进战在短时间内对德国一个城市进行密集的轰炸。当时空军轰炸司令部下辖37个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中队,装备了大约400架的飞机,另外还有大约400架的后备轰炸机,即使如此飞机的数量也还相差200架 ,最后哈里斯又向皇家岸防司令部借用了250架飞机 ,这样终于凑足了1000架 。

“溪流”式密集编队 ,让英军很好的躲过了德军雷达的探测。轰炸机大编队飞行最容易被雷达发现 ,为此英军发明了一种“溪流”式密集编队 ,就是一种纵长横短的条状编队。这主要是针对德军的雷达系统设计的,当时德军的雷达已经可以引导战斗机夜间在空中作战 ,但是一架“华盖床”雷达系统 ,一次只能引导一架战斗机 ,因此英军可以用轰炸机的数量来压制德军。

展开全文

轰炸目标的选择 ,直接影响着轰炸的效果。最初身为轰炸司令部司令的哈里斯希望轰炸德国的第二大城市汉堡,从而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但是丘吉尔首相认为应该轰炸德国的工业中心埃森 ,这样有利于打击德军的装备补充能力 。显然二人都不想让步  。

最后作战室的专家们给出的目标是鲁尔工业区的科隆,一则科隆距离英国本土较近,可以缩短轰炸机的航程,二则科隆是重要的铁路枢纽,如果摧毁科隆,那么德国的运输能力将会大大削弱。否定埃森的理由则是埃森是一个工业城市,简直就是一个“雾都” ,每天无数的烟囱冒出大量的浓烟  ,在夜间轰炸机根本无法找到目标 。

由于德国汉堡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城市上空始终是厚厚的云层 。德国城市科隆的噩梦就此开始了 ,1942年5月30日的夜间,1047架飞机从英国境内的53个机场奔向德国科隆 ,飞行员们到达西欧上空后,开始寻找莱茵河作为飞行坐标,因为科隆就坐落在莱茵河畔 。

第一批到达科隆的轰炸机飞行员们,迅速就找到了自己的轰炸区域 ,而德军的防空部队却没有能够事先发现英军 ,随着英军一颗颗燃烧弹投下,整个城市顿时火光冲天 。这样的大火 ,使得英军后续轰炸机编队轻易的就找到了轰炸的区域,这些轰炸机连续轰炸了大约1个小时 。

惊人的毁坏能力,因为英军投掷的大部分都是燃烧弹 ,所以科隆城的火光在160公里外都能清晰的看到,大火燃烧的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 ,市中心更有一半以上的街区被彻底的烧毁。科隆城市大约有70万的常住人口,但是轰炸后至少15万的市民逃离科隆 。

最重要的是,这次轰炸英军仅仅损失了43架飞机 ,损失率为4% ,大大低于平时的战损率  ,从此德国的厄运开始了 ,埃森 、不莱梅 ,这些城市都一一遭到了千机大轰炸 。

【转】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